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下降,血清PTH升高。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①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腿)。 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 ②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 ③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④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营养性Vit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
(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1~2个月降至正常,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后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少数重症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功能障碍,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干骺端病变消失。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四期的特点: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