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原文]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导语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单元导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____
2.表示同时发生:____
3.表示相继发生:____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回答课后练习题二中的第1小题。(20分)
文中有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1)&lDquo;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rDquo;。&lDquo;伸颈&rDquo;&lDquo;侧目&rDquo;说明宾客被深深吸引,听得非常入神;&lDquo;微笑&rDquo;说明宾客喜欢这个表演;&lDquo;默叹&rDquo;写出了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2)&lDquo;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rDquo;。&lDquo;稍稍&rDquo;的意思是&lDquo;逐渐、渐渐&rDquo;,&lDquo;正坐&rDquo;与&lDquo;伸颈&rDquo;&lDquo;侧目&rDquo;相对照,表现了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3)&lDquo;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rDquo;。写出了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1)教学目标
&nBsp;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疑难字词的音、形、义;了解《虞初新志》相关常识;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全文。
&nBsp; 过程与方法目标:参照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培养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nBsp; (2)确定依据
&nBsp;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lDquo;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rDquo;&lDquo;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rDquo;&lDquo;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Dquo;,基于这些要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在朗读背诵中整体感知作品。
&nBsp;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作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感悟。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口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设计
&nBsp; 一、导入新课
&nBsp; 大家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二、明确目标
(一)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二)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第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一)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miDDot;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请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iGrAvE;絮x&uGrAvE;叱Ch&iGrAvE;间ji&AGrAvE;n&nBsp; 许许hǔ曳y&EGrAvE;几jī
2.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3.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nBsp; 厅事:大厅、客厅。&nBsp; 施:放置。&nBsp; 会:集会,恰逢。&nBsp; 但:只。
闻:听见。&nBsp; 坐:通假字,同&lDquo;座&rDquo;,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特别注意&lDquo;善&rDquo;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二)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lDquo;善&rDquo;。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三)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