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2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太和谐?
生:反正我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各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知道郁迭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B:《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定《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房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
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lDquo;自主、合作、探究&rDquo;的学习方式。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我们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lDquo;主体&rDquo;地位,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lDquo;主导&rDquo;工作。
教师A先由词语能否替换的问题人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lDquo;香茶&rDquo;和&lDquo;浓茶&rDquo;各自的含义,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所以教师A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目的、有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进行引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教师B在提出&lDquo;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的哪几件事&rDquo;这一问题之后,直接就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深入到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跳跃比较大,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上的逐步引导,故而学生无法做出令老师满意的回答。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应该是在同一思路上协调进行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牛怎样回答,教师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明确的点评,以及做相应的调整。
教师A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明确引导学生&lDquo;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rDquo;,并在学生分析完问题之后,又将问题引到文章描写上,带领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B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只是简单地评价为&lDquo;概括得很好&rDquo;,之后并未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直接将问题上升到人物性格层面,且教师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的情况下露出焦急的神情,显然也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
①通过有目的、有层次地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双边活动。在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后,可对每一个事件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例如在&lDquo;预定《莽原》刊物&rDquo;这一事件中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分析此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运用的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和方法。
②面对半对型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教师B在教学过程中在获知学生不全面答案时,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到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时的否认,并迅速转移至对下一个学生的提问。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