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室题库

题库首页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 ~3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劝学》《过秦论》《师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谈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

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最。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沦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确定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在巩固和提高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的基础上,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进行文言文研究性学习。

答案解析: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学生齐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的策略。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二、矫正字音

请三位同学轮读课文,注意正音,并重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曳(yé)兵    胜(shēng)食    数罟(cùgǔ)    衣帛(yìbò)

鸡豚( tún)    狗彘(zhì)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明确: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人,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三、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①河内凶,移民、移粟。

②王好战。

③违农时,数罟入,斧斤人……

明确: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明确: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

四、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当时真的没有往梁惠王处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为师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儿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思考讨

论后明确:

①王道之始: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王道之成:

a.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b.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①王道之始,主要解决r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官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②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要“老有所养”,更需“申之以孝悌”。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现今社会,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

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赛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习容易浅尝辄止,教师的教学也容易一带而过。所以,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在这里停下来,放慢学习的脚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黎民”等词,理解“王道之成”强调的是使民“老有所养”“老而无忧”,强调的足“孝悌”,强调的是“教民”——其内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达到“使民加多”,最终实现梁惠王的霸业)

五、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①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②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③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①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②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六、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

你觉得你跟随孟老夫子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

七、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段。

八、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正确答案:

(1)首先明确孟子这段话的意思。

(2)将孟子的这种思想引申到今天,可以做如下解读: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3)孟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可以列举一些反面事例。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