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护士)

题库首页>临床“三基”>医学临床三基(护士)

静脉输血法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正确答案:1.发热反应:(1)相关因素: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而导致发热,或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抗体而引起发热。(2)处理: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则暂停输血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维持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根据情况对症处理:如病人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热饮料、热水袋,加盖被。有高热时,行物理降温。按医嘱给抗过敏药、退热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2.过敏反应:(1)相关因素:由于病人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或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2)处理:①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应减慢其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②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配合气管插管或切开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即协助抗休克治疗。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3.溶血反应:(1)相关因素: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血液储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血库冰箱应恒温4℃)、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或Rh因子所致溶血。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我国人口99%为阳性,1%为阴性。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产生抗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1~2小时发生,也可延迟6~7天后出现症状。(2)处理:①发生溶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与医师联系,并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安慰病人,以缓解其恐惧和焦虑。②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③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抢救。 4.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1)相关因素:输血速度过快,使循环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2)处理: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师联系进行紧急处理。酌情安置病人端坐,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加压给氧,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按医嘱给用镇静、扩血管、强心、利尿药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此外,对无贫血的病人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5.出血倾向和枸橼酸钠中毒:(1)相关因素:长期反复输血,或短时间内输入血液量较多,由于库血中血小板已基本破坏,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大量输血随之输人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2)防治原则:连续输入几个单位的库存血时,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6.细菌污染:(1)相关因素:在采血、保存、输血任何一个环节无菌操作不严,均可造成血液被细菌污染,其反应的程度,因细菌污染的种类、输血量和受血者的抵抗力不同而不同,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DIC、急性肾衰竭等,死亡率高。(2)处理: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师,将剩余血与病人血标本送化验检查,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按高热病人处理。 7.疾病感染:经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及梅毒等)。(1)相关因素:由供血者带菌或带毒传给受血者。(2)防治原则:对供血者应严格体检,优选供血者,凡有黄疸史、肝病、肝功能异常,或3~5年内患过疟疾、查血抗体阳性者等,均不能作献血员。严格地把握采血、储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上述输血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