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题库首页>临床“三基”>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白细胞分类计数

正确答案:【方法】 血抹片瑞特染色。 【操作】 (1)按无菌操作取血样,第一滴血弃去,取末梢血1滴置于已编号的洁净载玻片的一端。一只手持载玻片,另一只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使血滴沿推片边缘散开。然后使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30°~45°,平稳地向前移动,推成一张头体尾分明的薄层血膜。 (2)待干。用蜡笔在血膜两端画线,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 (3)加瑞特染液数滴,使之覆盖整个血膜,固定0.5~1分钟。 (4)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轻轻晃动载玻片,使之与染料自然混匀,染色数分钟。 (5)用清水冲去染液,待干,油镜镜检。 【注意事项】 (1)血膜必须充分干燥,然后染色。 (2)染色时间与染料浓度、室温高低及细胞多少有关,因此染色时间必须灵活掌握。 (3)冲洗时应以流水将染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液再冲,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 (4)染色时应注意保护血膜尾部细胞,不能划掉。 (5)注意观察有无各种异常细胞、寄生虫以及各种细胞大小及分布情况。 【提问】 1.什么病理情况下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加或减少? (1)增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 (2)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什么病理情况下淋巴细胞增加或减少? (1)增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3.什么病理情况下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4.中性粒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可出现哪些毒性变化?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症、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5.dohle体有什么特点? dohle为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胞浆内出现嗜碱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直径为1~2μm。 6.瑞特染液中甲醇起什么作用? 瑞特染料是伊红和亚甲蓝两种水溶液混合后形成的沉淀物,即伊红化亚甲蓝。此物不溶于水,只溶于醇类,而又以甲醇为最好,故以甲醇溶解伊红化亚甲蓝。同时甲醇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并能使细胞蛋白质迅速固定,因此又是良好的固定剂。 7.染片时为什么要加缓冲液? 瑞特染料对氢离子浓度很敏感,染色时如酸碱度有改变,蛋白质与染料所形成的化合物可重新解离而影响染色效果,故加适当的缓冲液作为稀释液,可使染色效果更佳。缓冲液以ph6.4~6.8为宜(khpo0.3g、nahpo0.2g,加蒸馏水至1000ml)。 8.为什么制血膜后染色时,头体尾部均应染色? 各种白细胞的体积和相对密度不同,在血片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体积较小、相对密度较大的淋巴细胞多分布在头体部。而体积较大、相对密度较轻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则在尾部和两侧较多,异常大的细胞则常在片尾出现。故头体尾兼顾,有利于发现各种细胞,避免错检或漏检。计数时,应循一定方式有规律地移动视野,如多采取""方式移动视野,不能只固视于一处。 9.计数白细胞数有无规定? 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讨论会推荐方案规定:白细胞数为3×10~15×10/l者,计数100个白细胞。白细胞数>15×10/l者,计数200个。白细胞数<3×10/l者,可用两张血片计数50~100个。 10.分类计数中如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如何处理? 应分别报告,但包括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数中。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