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题库首页>临床“三基”>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超短波疗法

正确答案:【操作】 1.遵医嘱确定治疗部位和剂量,并根据医嘱和病变部位选用治疗机和电极板的大小。 2.尽可能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位置进行治疗,治疗中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 3.病人准备好后,即开机器,先将开关拨到"预热"处,预热指示灯即亮。每日首次治疗时需要10~15分钟的预热,每次治疗前需预热2~3分钟。 4.将开关从"预热"拨到"治疗"处,红色指示灯即亮,电流表上的指示上升,然后调节谐振调节钮,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治疗需要的剂量,并用氖灯管靠近电极检查输出是否最大。如剂量不足,将加压总开关旋加一挡,再调谐振钮。 5.治疗结束后,先将谐振开关调至"0"位,并随之将总开关调到"关"处,然后将电极取下。 【注意事项】 1.治疗时,治疗区域及其邻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否则易引起灼伤。当体内有金属异物而又必须治疗时只能用很小的剂量。 2.治疗时一般无需脱去衣服,但必须注意局部如果汗湿、尿湿以及伤口纱布浸湿时,应换干净衣服后方可进行治疗。操作者手湿时也不能操作治疗机。 3.治疗前应询问及检查病人的局部知觉,如果温度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剂量宜偏小。 4.治疗眼睛时,剂量不宜大于15W,时间不宜长于10分钟。头部治疗一般不超过200W。 5.阻塞性动脉疾病禁用大剂量,最好在对称侧肢体或相应植物神经节上进行治疗。 6.仪器启动以前,电缆各接头应接妥,并应接上辐射器,否则不能接通输出。 7.植人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行超短波治疗。 【提问】 1.超短波治疗剂量是如何确定的? 剂量的大小需依据病情确定。一般的规律是病情越急,剂量宜越小;病情越慢,剂量可较大些。所谓剂量的大和小,需参照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仪器的输出功率而定。临床上常将剂量分成Ⅳ级。Ⅰ级(无热量):病人无热感觉。调节时先调整仪器输出使病人恰有热感,然后稍调小输出,到病人热感恰消失时为止。适用急性炎症早期。Ⅱ级(微热量):病人恰有热感,适用于亚急性炎症。Ⅲ级(温热量):病人感到有舒适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炎症。Ⅳ级(热量):病人有明显的热感,但能耐受,适用恶性肿瘤的高热疗法。 2.为什么超短波治疗区域及其邻近不应有金属物品? 由于金属的电阻小,导电性好,易吸引电磁场,影响电场的正常分布,使电磁场密集于有金属物品处,易造成灼伤。 3.超短波治疗仪器的输出导线为什么不能交叉和打圈? 因为输出导线如交叉,电流从交叉处短路,不但输出到病人身上的高频能量剧减,而且交叉处导线易烧毁。导线如打圈,即构成线圈,在线圈内产生反向感生电流而抵消电缆内层的输出电流而影响治疗。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