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测定
正确答案: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时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可以了解各种感觉从外周感觉器官至中枢神经的传导系统的功能。目前常用的有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检查3种。用于观察特异性传入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及各种感觉的客观检查,可用于意识障碍者、婴幼儿及判断有无器质性损害,由于它比临床敏感,故可用于临床下病灶的检查而有利于早期诊断。此外还有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是通过刺激脑的运动中枢引起相应的肌肉动作电位反映运动传导系统功能;还有事件相关电位检查是通过长潜伏时电位反应脑的认知功能。
(一)视觉诱发电位(vep)
【适应证】
视觉通路的病损,如视网膜病损、视神经、视交叉和视皮质病变等。
【检查方法】
在暗室内进行,病人取坐位。记录电极用银盘电极或针极置于oz(国际脑电图10~20导联体系,下同),参考电极置于fz,地电极接耳垂。刺激器用棋盘格图像,平均亮度50~100烛光/米,对比度60%~80%,空间频率30~60分钟,时间频率2~8hz,刺激野10°~20°,视距100cm。记录灵敏度10μv,频宽0.5~300hz,分析时间300~500ms,平均100~500次。左、右眼分别检查,不检查眼用深色厚眼垫遮盖,嘱病人注视屏幕图像,尽量少眨眼。如有屈光不正,需进行屈光矫正。在图像刺激无反应时或其他必要时,再用闪光刺激记录。
【分析内容】
主要电位成分是一个三相复合波,按电位正负及出现先后分别称n(或n)、p(或p)、n(或n)。它的起源主要是视皮层在光刺激后出现的突触后电位成分,而突触前成分(即丘脑-皮质纤维的动作电位)可能是很次要的。从视网膜投影来说,主要是视网膜中心20°以内的感光细胞所产生的。由于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都不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认为视觉诱发电位主要是反映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皮质之间的视觉通路的功能。
临床上主要以p峰潜时和振幅作为评定指标。其正常值受性别、年龄和刺激参数不同的影响。每个实验室要建立自己的正常参数值作为诊断依据。一般以正常值+3sd提示异常,如大于正常值+2sd,提示可疑异常。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可帮助早期发现视通路病损,如多发性硬化、青光眼、帕金森病、糖尿病等视路病变,甚至还无临床症状即可发现异常。
2.定位诊断:如用半场刺激可帮助诊断视交叉病变。如结合视网膜电图,可对视路不同部位的病变提示分段诊断。
3.估计预后:如结合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剥离、弱视、视神经损伤等的视力预后都有一定意义。
4.评定疗效:视觉诱发电位反映神经节细胞至视皮质的功能活动,是评定疗效的一项客观指标。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适应证】
颅后窝肿瘤,脱髓鞘疾病,脑死亡和神经性耳聋。
【检查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最好在隔音的电磁屏蔽室内进行。记录导联最好用
2个导联同时记录刺激的同侧和对侧,记录电极置于头顶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地电极置于前额fpz,电极与皮肤间阻抗要小于2kω。一般用短声、疏波刺激,重复刺激,频率10hz,声强60~90dbhl,单耳给声,对侧加白噪声掩盖。输入灵敏度5μv,频宽50~2000hz,分析时间10ms,平均1000次。
【分析内容】
baep共有7个电位成分,习惯上以ⅰ~ⅶ波表示。ⅰ波起源于听神经,ⅱ波是耳蜗核区,ⅲ波是上橄榄核和四叠体区,ⅳ波是外侧丘系区,ⅴ波是下丘区,ⅵ波是内侧膝状体,ⅶ是听辐射。
临床实际应用上,把baep电位成分按发生部位简化为ⅰ、ⅲ、ⅴ波,分别代表听神经、脑桥(下段)、中脑(下段)的电活动。一般只测定ⅰ~ⅴ波峰潜时,着重分析ⅰ-ⅲ和ⅲ-ⅴ峰间期,ⅰ-ⅴ峰间期,ⅲ-ⅴ/ⅰ-ⅴ峰间期比值,ⅴ/ⅰ波幅比值。
【临床应用】
1.后颅窝肿瘤:以听神经瘤为多见,其主要异常表现形式是:①ⅰ~ⅴ波完全消失。②ⅰ或ⅱ波后各波消失。③ⅳ、ⅴ波消失,ⅰ-ⅲ峰间期延长。④ⅰ-ⅲ、ⅰ-ⅴ峰间期和ⅴ峰潜时延长。病变的对侧记录也可出现某些异常。ⅰ-ⅲ和ⅰ-ⅴ峰间期延长对早期发现听神经瘤是重要指标。也可用于手术中监测脑干功能。
2.脱髓鞘疾病:可为脱髓鞘疾病提供听通路损害的客观依据,特别是多发性硬化,如能与vep、sep联合检查,发现多神经通路损害就可帮助确诊,并可早期发现亚临床损害的病灶。
3.脑干血管病:脑干出血或脑干梗死均可引起异常,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梗阻程度和范围等可有多种不同的异常表现。
4.脑死亡:临床符合脑死亡标准者的baep表现主要有3种类型:①各波完全消失。②ⅰ波后各波消失。③ⅰ、ⅱ波后各波消失。其对判定是否脑死亡是一项客观可靠指标。但要排除外耳病损和技术因素后才能评定。颅脑外伤昏迷病人,baep对其预后估计也有一定意义。
5.耳聋:baep可客观地测定耳聋的短声听阈,帮助了解残余听力和听通路功能。对判断听力预后和是否选用助听器能改善听力有实用意义。此外,baep还常用于鉴别传导性、耳蜗内和耳蜗后听力障碍。还可用于监测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影响。
(三)体感诱发电位(sep)
【适应证】
周围神经病损,神经根病损,脊髓病损,脑部疾病。
【检查方法】
所有体感(即躯体觉)神经都可诱发出它的相应的sep。最常用的有正中、尺神经sep和胫神经sep。各条神经的检查方法及其电位成分有所不同,现以正中、胫神经为例简要说明。
1.正中神经sep:病人取仰卧位。一般用3种导联:①两侧erb氏点,以记录n9周围神经电位。②颈-fpz,以记录n颈髓后柱电位;n脑干内侧丘系电位。③刺激对侧c′或c′(相当于颅顶后2cm、向侧旁开7cm处)--对侧耳后,以记录n原发体感皮层电位。皮肤与电极间阻抗应<2kω。双极刺激电极置于腕部正中神经干上,阴极朝向近体端,用方波电脉冲、波宽0.1~0.5ms,频率4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的2倍。输入灵敏度5μv,频宽100~1000hz,分析时间50~100ms,平均1000次。
2.胫神经sep:病人取俯卧位。记录导联:①腘窝-对侧膝,以记录n周围神经电位。②胸-对侧膝,以记录n腰髓后柱电位。③c′z(即颅顶后2cm)-对侧膝,以记录p原发体感皮层电位。刺激电极置于内踝后方2~3cm处。其他参数和要求与正中神经sep相同。
【分析内容】
1.正中神经sep:主要有n、n、n、n等电位成分,其潜伏时相应地分别代表从刺激部位至erh氏点、颈髓后柱、脑干及原发体感皮层的传导时间。如周围神经病损,可出现n潜伏时延长和(或)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如神经根病损,可出现n-n间期延长;如颈髓病损,可出现n-n间期延长;如脑干、皮层辐射病变,可出现n-n间期延长;如顶叶病变,可出现n波形异常或波幅降低,甚至消失。
2.胫神经sep:主要有n、n、p等电位成分,其潜伏时相应地分别代表从刺激部位至腘窝、腰髓后柱及原发体感皮层的传导时间。如周围神经病损,可出现n潜伏时延长或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如神经根病损,可出现n-n间期延长;如腰椎脊髓后柱以上病变,可出现n-p间期延长;如顶叶病变,则出现p波形异常或波幅降低甚至消失。
【临床应用】
1.周围神经病损:严重损害时,sep可完全消失;轻度损害时,即使临床上无感觉缺失表现,常可出现波幅降低、波形改变和(或)潜伏时延长。在感觉神经传导检查消失时,由于神经突触的整合作用,仍可记录出诱发电位,从而可弥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2.神经根病损: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影响神经根时,常可出现n或n潜伏时延长。
3.脊髓病损:sep可鉴别脊髓完全性或部分性损伤,对预后估计有意义;还可作为脊柱或脊髓腔手术的脊髓功能监护手段。
4.脑部疾病:sep对脑血管意外及颅脑外伤的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
5.脑死亡:可作为脑死亡判定的一种补充检查方法。
(四)运动诱发电位(mep)
【适应证】
中枢运动传导通路病损,如大脑、脑干、脊髓病变。
【检查方法】
一般使用无损伤性电刺激或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细胞、脊髓及周围神经通路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如刺激头皮相当于运动投射区的部位,可以诱发出在对侧肢体如手部的电活动反应,如果再在第7颈椎棘突及欧勃(erb)点增加刺激,也可记录到上肢及手部的电位;查下肢刺激部位为大脑皮质运动区、胸12和腰1及腘窝等部,记录部位多为屈踇短肌和胫前肌等。目前用磁刺激较多,克服了以往电刺激可致剧痛的缺点。
【分析内容】
检查指标为各段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算出自运动皮层至颈髓上端和胸脊髓下段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根据传导时间分析运动传导系统功能是否受累。
【临床应用】
1.运动通路病变、锥体束受损的诊断及定位。即有无锥体束受累,受累部位在颈以上或胸段。
2.了解运动通路病变的康复及病情演变,可作为上运动神经元型瘫痪恢复的客观指标。
(五)事件相关电位(erp)
【适应证】
erp是人对外界或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主要研究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用于各种大脑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
【检查方法】
通过听觉、视觉、体感刺激,从头皮上记录到一组神经元所发出的电活动。以声刺激应用较多,要求受试者对刺激进行主动反应,受心理状态的影响明显,主要反应大脑皮质认知功能状况。
【分析内容】
为长潜伏期电位,应用最广泛的是p(p)电位,即潜伏期在300ms左右的正性波,可分析该电位的潜伏期、波形、波幅,认知功能障碍者潜伏期延长,波形欠佳,波幅降低。
【临床应用】
1.用于各种大脑疾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如各种痴呆、脑血管病、脑外伤、脑部感染性疾病等认知功能评价,由于客观和灵敏而用于认知功能受累的早期发现,或帮助判定痴呆程度,智力水平、疗效、预后等。还用于区别真假性痴呆。
2.还可作为测谎的手段。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