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病理生理机制来阐述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症,如想获得最佳疗效应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其临床意义为:
(1)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特别敏感,阻断血流后30秒脑代谢就会发生改变,1分钟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分钟即可出现脑梗死,因此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越早越好。
(2)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脑细胞已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是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到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但缺血半暗带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动态变化过程,当血流尽快再通时,该区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但如若血流持久不通则缺血半暗带区转化为梗死区。
(3)脑血流再通后并非脑组织缺血损伤一定能得到恢复,其存在一个有效的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问题。如果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时限,则可以通过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及"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影响,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加重。因此应积极地在治疗时间窗时限内尽快使血管再通,以减少再灌注损伤。
综上可以看出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在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及损伤的加重以及抢救缺血半暗带和阻止坏死区向半暗带的扩大过程中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法分别如下。①尿激酶: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溶栓药。常用量是25万~100万U,加入5%葡萄注射液或0.85%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至2小时滴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行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有效性,每次用量是0.9mG,总量小于90mG,该药的使用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另外要积极、合理地使用神经元保护剂阻止缺血区的病理发展过程,为溶栓争取时间。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