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医师)

题库首页>临床“三基”>中医临床三基(医师)

试述骨折的三期辨证治疗。

正确答案:(1)早期:骨折后1~2周,骨折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端容易发生再移位,筋骨脉络可反复损伤,气血受损、血离经脉、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故而骨折早期以瘀血为主要病理表现,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①攻下逐瘀法。“留者攻之”,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伤后瘀血停积者宜用此法,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见便秘腹胀、舌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常用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等。此类方药攻下峻猛,对老年体弱、失血过多、气血亏虚、妇女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应禁用或慎用。②行气活血法。“结者散之”,对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及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可用此法,常用方剂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有复元活血汤等;行气为主的有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活血并重的有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③清热凉血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因损伤引起的气血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宜用本法,常用清热解毒方剂有加味犀角地黄汤、清心汤、五味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④补气摄血。严重创伤骨折常失血较多,多见气随血耗、气血俱损,故宜“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当补气摄血、益气统血,代表方剂为独参汤,常用于骨折创伤失血较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烦口渴、冷汗自出、神疲眩晕、脉细无力或芤、多为失血后气血虚衰、亡阴亡阳之危证。⑤开窍通关法。以治疗创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分别采用清心开窍法、豁痰开窍法、辟秽开窍法等治法,常用方剂有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玉枢丹、行军散等。 (2)中期:指伤后3~4周,骨折处疼痛减轻,肿胀消退,一般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端亦初步稳定,原始骨痂已逐步形成。虽有瘀血,但攻下又恐伤正气,故以接骨续筋为主。①和营止痛法。此法具有调和营血、理气止痛、祛瘀生新之功用,适用于骨折中期仍有瘀滞、气滞、肿痛未尽,而续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者。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活血汤、七厘散、正骨紫金丹。②接骨续筋法。此法用于骨折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者。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③舒筋活络法。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并加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舒筋通络,适用于骨折中期见血气未畅、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等。 (3)后期:骨折1个月以后(即修复后期),一般已有骨痂生长,骨折断端也较稳定,为使脏腑气血趋于平和,促进骨折部骨痂的不断生长改建,故后期治疗以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①补气养血法。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无论是外伤筋骨还是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致气血亏损,皆宜采用补气养血法。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者,以四君子汤类补气;血虚为主者,以补血为主,方以四物汤为代表;气血俱虚者,宜八珍汤、归脾汤等气血双补。②健脾益胃法。损伤日久、耗伤正气、益补脾胃、化生气血,常用方为归脾汤等。③补益肝肾法。肝主筋、肾主骨且肝肾同源,补肝肾可壮筋骨,常用补肾壮筋汤、左归丸等。④温经通络法。本法使用温热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祛除留注于骨节经络的风寒湿邪。适用于骨折后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经络、骨节,留而成痹者,常用方为麻桂温经汤、乌头汤等。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