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正确答案:流行性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
出血热病毒的血清学分型,至少可分为11型,前4型经who认定:
1型汉滩病毒--野鼠型 hantannvirus
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seoulvirus
3型普马拉病毒--棕背鼠型 puumalavirus
4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 prospecthillvirus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1型和2型,前者毒力强,感染后病情重。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灭鼠防鼠是我国防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成功经验与主要措施之一。
灭鼠应与防鼠紧密结合。采取以灭鼠和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爱卫会和三级卫生网的作用,争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积极配合。认真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活动条件。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杀灭为主,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为主的灭鼠措施。高发病区每年至少要在春秋季各开展一次突击灭鼠。家鼠型、野鼠型疫区均要在其流行高峰到来1个月之前进行灭鼠。家鼠型疫区可重点灭家鼠。野鼠型疫区必须灭野鼠,也要灭家鼠。混合型疫区春季着重灭家鼠,秋冬季着重灭野鼠。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所谓鼠密度,也就是老鼠的密度指数,即100个老鼠夹子夹住的老鼠只数,单位为只/100夹。
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鼠密度指标:城乡居民区内,灭鼠后要求鼠密度(夹夜法,下同)低于1%;流行高峰期低于3%。村外鼠密度应控制在5%以下。
灭鼠率指标:灭鼠前后用夹夜法(≥100夹次)调查鼠密度,灭鼠率应达到90%以上。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主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1.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
(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我国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产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以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2.阻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
(1)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消毒药可采用3%~5%甲酚皂溶液(来苏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等。
(3)加强城市社区与农村居民区,尤其是疫点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4)结合灭鼠进行药物灭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主要为: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以减少受感染的危险;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对其他疫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应根据疫区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疫苗接种应在流行高峰季节开始前一个月内完成,初次免疫一年后宜加强接种一次。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此外,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还应加强疫情监测。
ehf疫情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人群感染及发病情况)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等。通过监测,为确定ehf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人间疫情监测
(1)监测内容
1)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疫情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疫情数字。每年画出当年的疫情分布地图,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2)对临床可疑病例,应采血检查抗体,以确定诊断及核实疫情,并根据确定的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修正疫情报告数字。
3)对需核实诊断的可疑病例,以及新发现疫区,偶发或散发疫区的病例,均应进行个案调查。
4)抽样用分型血凝抑制试验(hi)对病人进行感染病毒型别的血清抗体分型,每隔2~3年用ifat法对正常人群进行一次血清抗体水平(隐性感染)及hi法分型的监测,以确定当地ehfv的型别及人群的免疫水平。
(2)监测方法:首先要把固定监测点所在地区(乡或镇)和所属行政地区(省、地和县)疫情的人群间、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分析疫情分布的方法是:将报来的疫情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和死亡时间等)按人群、地区、时间统计,计算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和病死率。在描述疫情分布时,应观察全人口和全人口中的所有病例。要考虑报来疫情的可靠性,必要时应作疫情漏报调查和个案调查。要求用血清学方法核实疫情。
血清学核实疫情:根据监测点实际条件,可在以下方法中任选一种:间接免疫荧光法、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混合型疫区可进行抗体分型检测。详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实验室诊断部分。
2.鼠间感染情况监测
(1)监测内容
1)以县为单位,逐步查清居民区及野外的鼠种构成、分布、密度、带病毒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
2)选预料有可能暴发疫情的地区,对该地区主要宿主鼠种的密度和带病毒率进行定点监测,根据需要对其他可能有疫情暴发的地区进行不定期的监测。监测应在两型(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ehf高峰前一个月内进行。
3)对疫区内的实验动物饲养场的大白鼠、小白鼠和家兔等,应定期(至少一年一次)进行
ehfv感染的血清学监测。一旦发现ehfv感染,应在监督下将全部大白鼠等销毁,饲养房舍内外进行彻底消毒和灭鼠。
(2)监测方法
1)监测地区选择:应选择不同地理景观(平原、丘陵、山区等)地区。
居民区应选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均较差的地区;野外应选在河流、水渠、道路两旁、田埂、坟地和场院等可能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长途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等的货栈仓库亦应监测。
2)监测时间:每年3、4月和9、10月,分别在城镇、农村居民区和野外同时进行监测。
3)监测对象和数量:各个监测点应在居民区和野外各捕获当地优势鼠种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小白鼠和家兔等,应抽查饲养量的5%。
4)监测和计算方法:
居民区放鼠夹方法:每15m房间放鼠夹1个。诱饵用花生米或油条、油饼(一个地区应选用同一种诱饵)。晚上将鼠夹放在鼠类经常出没活动的场所,用粉笔在放夹附近墙上画箭头标志。次日晨取回鼠夹,将捕获鼠放在塑料袋(或白布袋)内,编号,做好记录,并系紧袋口。
野外放夹(或笼)方法:应选有鼠活动的地方,行距30m以上,夹(或笼)距5m,诱饵应统一,天黑前将夹(或笼)放完,次日晨收回;如捕白天活动的鼠,在同一地点放24小时后再更换放夹(或笼)地点。其间早晚应各检查一次,并取回捕获鼠类,补充诱饵。
捕获鼠分类鉴定:应写学名,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确定鼠名。
剖取鼠肺和采取鼠血标本:取分类鉴定的鼠,用酒精棉将鼠胸部的皮毛消毒,剪开胸腔,用镊子提取鼠肺并剪下,放入编号的小塑料管内,将盖盖好再用胶布封口,放入液氮罐内保存。在剪取鼠肺时,用滤纸条(7cm×1cm)蘸取鼠血,阴干后扎在一起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液氮罐中保存。上述标本带到实验室后,应及时放到超低温或低温冰箱内保存,或尽快分装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抗体。
计算鼠种构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