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题库首页>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血吸虫病

正确答案: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成虫以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如狗、猫、猪、牛及马等为终宿主,自毛蚴至尾蚴的发育繁殖阶段以钉螺为中间宿主。 血吸虫虫卵随同病人或病畜的粪便排入水中,卵内的毛蚴成熟孵化,破壳而出,以后钻人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及子胞蚴阶段后,大量尾蚴发育成熟,并游动于水中。当人畜与疫水接触时,尾蚴借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和其肌肉收缩的机械运动,很快钻入皮肤(或黏膜)并脱去尾部变为童虫。童虫经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再经右心而到达肺。以后由肺的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而人大循环向全身散布。只有进入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其余多在途中夭折。通常在感染尾蚴后3周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虫卵随门静脉血流顺流到肝,或逆流人肠壁而沉着在组织内,约经11天逐渐发育为成熟虫卵,内含毛蚴。肠壁内的虫卵可破坏肠黏膜而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再重演生活周期。虫卵在组织内的寿命约为21天。雌雄合抱的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3~4年。 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病人、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视不同流行地区而异。在水网地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在沼泽地区除病人外,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耕牛在洲滩上放牧而感染,黄牛感染率较水牛为高。在山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是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病人与病牛进行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病人数大幅度降低,这是整个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扩大化疗:经常在疫水中活动的渔民、船民、牧民、鸭民、樵民、护林员、护堤员,是人群中血吸虫的主要感染者,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至少要让他们口服一次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流行区其他人群也要定期查治。凡在钉螺分布地点放牧的家畜(牛),每年11月前后,必须普遍治疗一次,采用兽用吡喹酮(30mG/kG体重),一次灌服,以杀灭家畜(牛)体内的血吸虫。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粪便入水,血吸虫病人的粪便可随各种方式污染水源,病牛随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②钉螺孳生。有钉螺感染的地区才能构成血吸虫病流行。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水陆两栖,生活在水线上下,孳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环境中。它可附着水草、牛蹄或草鞋夹带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冬季在地面隐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③接触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或生活而接触疫水,而致感染。饮用生水,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 切断传播途径最主要的方法是灭螺。灭螺前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等。在沼泽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应防止灭螺剂对水源的污染。此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避免接触疫水 不到疫水中游泳、嬉水、洗手、洗脚、洗衣物、打湖草、捕鱼捞虾等,以防止感染血吸虫。 2.饮用安全水 管理水源、饮用安全水的主要措施有:在疫区人口密集的村镇,建设集中式供水(自来水)设施;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地方,可使用压把井抽取地下水;在有螺洲滩、水域作业时,应喝开水。用水和处理办法:是将水加热到60℃以上或在水中加入漂白粉(1G/50kG水),均能快速杀灭尾蚴。 3.搞好粪便管理 主要办法是修建粪池、厕所和猪牛圈养,适合农村居民家庭粪便处理的有三格化粪池和三联式沼气池等,使粪便在池中密封发酵,让粪中的尿素和含氮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杀死粪中的虫卵。也可用敌百虫、尿素等药物杀灭虫卵。还要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不随地解大便。在湖、洲、野外或船上作业要用马桶,定期处理和收集粪便,未经处理的粪便不应施到水田中。不到有钉螺地带放牧,避免病牛粪便接触水源。 (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与经常接触疫水有关。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包括:①开展健康教育:对流行区的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应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血防知识,使群众掌握防治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自觉防治血吸虫病。在钉螺孳生的易感地带,要设置警示标志牌,告知人们不要接触疫水,做好预防工作。②做好个人防护:易感季节从事抗洪抢险、水中作业、捕鱼、放牧等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做好个体防护。常用的方法有:①使用防护用具,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等;②涂擦防护药物,防蚴灵、防蚴皂;③口服预防药,接触疫水后15天以内,口服蒿甲醚或青蒿琥酯一次(6mG/kG体重),在汛期连续数月接触疫水,应每隔15天服药一次。下疫水后如未及时服用预防药,则应在末次接触疫水后的第22~28天,即血吸虫刚发育为成虫,尚未大量产卵之际,口服吡喹酮一次(40mG/kG体重),杀灭成虫,保护肝脏不受虫卵损害。在易感季节,因生产、生活、抗洪抢险等需要下水作业时,应在作业水域投放药物,杀灭水中尾蚴,紧急情况时应在水面上喷洒氯硝柳胺等药物。
搜题找答案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