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正确答案: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从流行病和临床来看,5型肝炎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其共同特点是: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不转变为慢性。但两者也有不同:①高发年龄不同,甲型肝炎一般儿童高发,戊型肝炎一般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儿童罹患戊型肝炎时多为亚临床型,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戊型肝炎免疫力持续较短,幼年罹患后,青壮年期再次受染仍可发病。②孕妇罹患后预后不同,孕妇罹患甲肝后,其预后与非孕妇相同,均较好,而孕妇罹患戊肝后则较易发展成重型肝炎,病死率可达10%以上。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其共同点是: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可转变为慢性。其不同点是:①血液中的病毒量不同,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很高,而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极低。②母婴传播的意义不同,母婴传播在乙肝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而在丙肝传播中的意义很小,性传播也一样。③临床检测的方法不同,由于丙肝病毒血中含量极低,因此很难用检测抗原和斑点杂交法进行检测。④在慢性化方面,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产期及婴幼儿感染,成人初次罹患乙肝时一般不慢性化;而丙肝的慢性化与年龄无关,无论小儿和成人罹患后均有50%以上变成慢性肝炎。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只要能搞好水和粪的管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就基本上能控制甲型肝炎的流行。具体措施如下:
1.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并隔离病人至发病后3周。儿童接触者应进行被动免疫并进行观察45天。
2.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是最根本的措施,一旦这一措施得以实现,则不仅甲肝,其他肠道传播的传染病也均可基本控制。
(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安全法。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3)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4)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5)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水杯。
(6)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
(7)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8)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9)对甲肝病人的剩余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均应作消毒处理。
(10)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
(11)应尽可能避免食用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
3.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1)主动免疫:普及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2)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预防。
(3)注意事项:
1)预防对象:密切接触者;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对偶尔接触者不需作被动免疫。
2)预防方法:丙种球蛋白按0. 02ml/kG 一次肌内注射,亦有推荐用5ml一次肌注者。
3)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隔离治疗。其他措施还包括:做好疫情报告及人群健康教育等。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传染源主要是乙型肝炎患者(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慢性HBV携带者以及其他HBsAG阳性的患者,如肝硬化、肝癌及其他病人血中HBsAG阳性者)。这些病人中如果感染性标记物(HBsAG、HBCAG、HBV DNA、HBV DNAP)阳性则传染性较强;反之则传染性较弱。至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者的传染性要参考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肝病严重程度而具体分析。如果血中HBV DNA也阴转,肝病的程度也减轻则证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较低;反之,则可能HBV发生变异,其传染性不一定减少。积极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HBsAG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但乙肝病毒颗粒则在不同的体液中出现的频度不同,因此,各种体液的传染性相差较大,其中以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的传染性较大,唾液也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意义较小,故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围产期母婴传播:主要在分娩过程中受染。②医源性传播:经血液传播,输入HBsAG阳性血液可使50%的受血者发生肝炎,对供血员进行HBsAG及ALT的筛查可大大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这是医源性传播中最主要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传播。③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包括:大力推广一次性注射器,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均应一人一针一筒。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内镜、牙钻等)均应一用一消毒。应完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血液等体液污染物的消毒处理。应加强献血员和血制品的管理。
3.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 凡未感染过乙肝也未进行过乙肝免疫者对HBV均易感。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乙肝预防的主要措施。不同的人群可采用不同的接种策略:①新生儿接种。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亲为HBsAG阴性或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即可取得较好效果。②儿童和成人接种,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应进行补种,补种前可以查,也可以不查HBVM。成人中的高危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前先进行HBsAG及抗-HBs的检测,两者均阴性者再进行接种。③意外受染者的接种。意外受染者乃指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以及输入含HBsAG阳性血液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知受染者HBsAG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处理。如果不知道原来是否阳性,应立即检测,并尽早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若两者均阴性,应再注射3针乙肝疫苗,对于输血受染者则不论检测结果如何均应再注射3针乙肝疫苗。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是对献血员及血制品应用最灵敏的试剂进行检测以保证血液及血制品的质量。防止同针管注射毒瘾及医源性传播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重点是预防乙型病毒感染,因此,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也是最主要的,其次是防止HBsAG阳性者再感染HDV,可通过尽量少输血,少用血制品,严格筛查献血员降低发病率。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同甲肝预防,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水粪管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