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职业性中毒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步骤及内容
正确答案:1.出发前准备
(1)信息资料收集,根据接到的报告内容收集有关化学中毒文献,包括专业数据库、文献、书籍和网络资料等,必要时可向专家咨询;
(2)备齐应急调查处置相关设备,如快速检测仪器、采样装备、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照相机、录音机等;
(3)个体防护用品和通讯、交通工具;
(4)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成员及负责人,安排现场调查工作的组织分工。
2.现场个体防护 进入中毒现场工作的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按其防护性能可分为四级。根据毒物种类及浓度,穿着相应防护级别的个体防护用品(呼吸防护器、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靴、防护帽等)。
(1)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如有毒物质对皮肤具有损害作用,环境中浓度达到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IDLH)或浓度未知,或者同时存在缺氧时(氧浓度<18%),使用A级防护。
(2)B级防护:与A级防护使用条件相似,只是该化学毒物对皮肤无损害作用时使用。
(3)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且为非缺氧环境。
(4)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
3.现场抢救 应尽快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移至空气流通处,保持呼吸畅通,患者的衣服、皮肤已被污染时,须将衣服脱下,用温水或肥皂水冲洗,严重病人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如出现休克、呼吸表浅或停止、心搏停止等要立即进行紧急抢救。
4.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时应全面而详细地获取各方面信息,并做好影像记录。
(1)一般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单位名称、性质及隶属情况、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临床症状、治愈转归情况、死亡人数、发生中毒的时间、地点(车间)、产品名称及生产多长时间、有无各类规章制度等。
(2)职业史的调查:主要调查接触工人、中毒者和死亡者的职业史、可能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情况等。
(3)工艺过程:了解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化学物质,调查并记录生产工艺过程。
(4)中毒经过和原因的调查:详细调查发生中毒前的操作情况、操作人员、使用的仪器设备、原料、产品及机器运行情况以及中毒发生的经过。
(5)防护情况:生产环境有无有效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工人个体的防护情况、卫生情况和安全卫生教育情况等。
(6)中毒患者情况:了解中毒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岗位作业内容、工龄、中毒发生具体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所采取的治疗措施、转归等。
5.现场快速检测 准确、便捷的现场快速测定是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实验室确定毒物类别指明方向。常用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有:
(1)检气管:检气管法具有简便、快速、直读等特点,在现场可根据检气管变色柱的长度测定出被测气体的浓度。
(2)比色试纸:试纸比色法适用于各种状态的有害物质的测定,简便、快速、便于携带,是一种半定量方法,但误差较大、干扰因素多,试纸本身易失效。
(3)气体检测仪: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直读、精确度较高、可连续检测等特点。不仅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还可用于现场工作人员对环境毒物浓度状况的监测,但检测种类受限于化学探头数量。
(4)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可为车载式或其他能够现场使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可用于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精确度高、检测范围广,适用于未知毒物和多种混合毒物存在的现场。
6.样品采集 在了解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发生过程和发生地情况后再进行样品采集,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防止污染。采集的样本量应当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根据调查线索,进行现场检测,并采集环境样品和人体生物样品。
(1)空气样品采集:要求正确选择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确定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
(2)生物样品采集:要求所采样品不受污染、无变质、有代表性、保证需要量。
(3)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防止污染、变质和损失。
(4)检测分析技术熟练并有质量控制。
(5)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正确、结果经仔细核查并出具报告。
所有样品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保存冷藏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小时内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1周,以准备实验室复核。
7.综合分析与报告 结合现场调查资料、现场快速检测及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以及中毒患者个案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和判断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发生原因,并撰写报告。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