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正确答案: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感时邪: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肠胃气机阻滞,发生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2)饮食不节(洁):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阳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2.病机 痢疾为病,虽有外感与饮食之不同,但两者可相互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因疫毒弥漫,湿热、寒湿内蕴肠腑,腑气壅滞,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夹糟粕积滞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初期多实证。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为疫毒痢;如疫毒上冲于胃,可使胃气逆而不降,成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则成下痢赤白,肛门灼热之湿热痢。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则为下痢白多赤少之寒湿痢。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亦有素体阴虚感邪,而形成阴虚痢者。因营阴不足故下痢黏稠,虚坐努责,阴亏热灼可出现脐腹灼痛。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则下痢稀薄带有白冻。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不足,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辨证论治】
1.湿热痢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剂: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大黄、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肉桂等。
2.疫毒痢
主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病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等。
3.寒湿痢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等。
4.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等。
5.虚寒痢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剂: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等。
6.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病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剂: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等。
【预防与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亦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仍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