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生理性不寐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正确答案:患者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19岁 职业:学生 婚况:未婚
主诉: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
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
一般情况:神色:面色少华;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细无力。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夜间睡眠差为主症,诊断为不寐。久思伤脾,耗伤心血,心脾两虚,发为本病。患者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加之营养稍差等而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奉清窍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早醒,亦属生理状态。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等。
2.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营养稍差,精神疲倦。
3.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后者可伴神经衰弱等表现,但同时有情绪异常,可有忧郁、焦躁、强迫症状,相关心理量表可协助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
治疗方案:
中医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人参6G 白术10G 黄芪15G 当归12G
甘草6G 远志10G 酸枣仁30G 龙眼肉12G
生姜3 片大枣5 枚茯神10G 木香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心理疏导。
2.夜间辅助催眠药物。
签名: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