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张某,男性,79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继之感疼痛,初时未予诊治。不久,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曾到某医院门诊,考虑"脉管炎",予中药治疗后,上症稍有缓解。但15天前突感右足趾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难以入寐,小趾末节皮肤迅速变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刻下症见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小趾末节皮肤干黑,口干欲饮,纳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查体:T37℃,P92次/分,R21次/分,BP140/90mmHg。形体适中,平卧位,全身皮肤干燥,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双小腿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右足小趾末节皮肤发黑,干瘪,足趾、足背皮温降低,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皮温稍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实验室检查:①血脂:TG2.9mmol/L,LDH-C4.8mmol/L。②空腹血糖:4.6mmol/L。③心电图:ST-T段下移。④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⑤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股动脉、腘动脉壁有虫蚀样改变,足背动脉管腔狭窄。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鉴别。
正确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病人因年老脾气不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患足末端复因感受寒邪,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故患足末端发凉、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不通则痛,故出现疼痛;寒邪久蕴,郁而化热,热胜肉腐,故患趾末节坏死变黑;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故皮肤干燥、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为热毒炽盛伤阴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病人为79岁老年人;既往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右下肢有发凉、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干性坏疽等缺血性表现;双足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血管造影检查可见阳性结果。
西医鉴别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0%以上病人有吸烟史,它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型动、静脉的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或股动脉等。约有40%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小腿及足部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脉管炎者一般均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动脉造影可见动脉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状态,病变近、远端动脉光滑、平整,无扭曲及扩张段。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及造影所见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脱疽
中医证候诊断:热毒蕴结证
西医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方剂:四妙勇安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芪20G;石斛10G;当归12G;紫花地丁10G;太子参12G;金银花20G;牛膝10G;蒲公英15G;玄参12G;甘草6G;赤芍15G;丹参1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降血脂、改善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1.非手术治疗:尽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但控制与该病有关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稳定。另外,对大多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给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手术治疗。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